境外媒體關注:習近平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布局定調
來源:參考消息網 時間:2020-05-28
5月27日報道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月23日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習近平在聽取大家發言后發表重要講話,引發境外媒體高度關注。
據《俄羅斯報》網站5月25日報道,5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委員聯組會并發表講話,強調要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報道稱,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目前中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
報道認為,中國政府清楚,當前新冠疫情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持續發展的外部條件。在此之前,內需、投資和外貿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如今,隨著外部市場需求的銳減,外貿不再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報道指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領導人提出,將擴大內需與發展創新經濟作為今后促增長的重點。
報道稱,在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查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中,擴大內需是主要任務之一。
但促消費、謀創新絕不意味著中國要對外界關上大門。報道注意到,習近平強調,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報道稱,中國政府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的進程,有利于全球經濟的所有主體。
另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25日報道,分析人士說,加緊從出口導向型增長轉向發展國內市場的舉動反映了中國的一種戰略轉變。
報道稱,國家主席習近平23日表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說:“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報道稱,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采取“國際大循環”戰略。根據以前的出口導向型戰略,即一種“大進大出”的策略,中國將自己定位為全球價值鏈中的制造環節,它進口零部件,然后重新出口制成品。
報道稱,該體系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一直運行良好,幫助中國成為了所謂的“世界工廠”。但近年來,隨著中國努力向價值鏈上游攀升,這一模式開始失去光輝。再加上近期與美國的貿易戰和技術競爭,以及新冠大流行后全球經濟預計會出現的裂痕,促使中國尋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報道指出,習近平提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5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參加看望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