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以“一帶一路”為突破口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來源:經濟參考報 時間:2018-07-17
2018國際貨幣論壇14日-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在2018國際貨幣論壇“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自由貿易與金融開放新格局主題論壇上,來自業界和學界的嘉賓熱烈探討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動力和如何利用好“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行長郭建偉認為,基礎設施、市場機制不斷完善是人民幣國際化主要的推動力。全球產業出現了梯度轉移的趨勢,這有利于順著產業轉移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他提出,人民幣可以在周邊國家充當隱形貨幣錨,起到穩定器的功能。他通過實證研究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三方面的錯配,即貨幣錯配、期限錯配和結構錯配。從區域貨幣的選擇上講,人民幣國際化要沿著絲綢之路往前走,中亞對我國進出口的依賴程度較高,是一個重要區域,除了完善匯率機制,更要培育這些國家對人民幣的需求。
中非產能合作基金董事長韓紅梅介紹了以中非產能合作為契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構想。她指出,非洲和中國的發展道路有許多相似之處。中非產能合作,一方面為非洲提供承接中國產能轉移的機會窗口,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非洲市場有諸多優勢,包括巨大的人口紅利、高速發展的經濟、迅速增長的中產階級規模等,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利于中國實現產能升級。近期中美貿易摩擦也推動更多中國企業家考慮在非洲設廠投資。非洲信息行業、電力能源行業和日用品行業等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非洲對中國產品存在切實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非洲可以作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良好試驗田。另外,非洲嚴格的外匯管制也有助于滿足中國企業的避險需求。未來應持續提高人民幣影響力,拓展和非洲國家的人民幣直接交易,加大人民幣境外清算力度和保障力度,防范風險,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局長助理涂永紅教授也認為,“一帶一路”應該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突破口。人民幣國際化要實現突破,需降低其他國家貨幣與人民幣兌換的成本,推動與人民幣的直接兌換。目前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還沒有使用人民幣,其中一個最大的障礙在于美元和歐元清算的基礎設施存在巨大的網絡效應,這些國家已經形成對使用美元和歐元的路徑依賴。另外,目前人民幣在貿易商品特別是大宗商品領域沒有定價權,也拖累了人民幣國際化。她認為,中國要繼續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實現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要以創新方式來推動人民幣的使用。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莊恩岳認為,隨著未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不斷增長,項目融資需求不斷增加,人民幣的使用范圍將不斷擴大,企業將更有動力使用人民幣完成跨境貿易以及投融資活動,這將有利于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當前,我國政府已經建立了一些服務于“一帶一路”的金融平臺,今后應該打造更加多層次的平臺,使得“一帶一路”倡議長期穩定可持續。同時,在復雜的國際環境當中還要注重防范各種各樣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