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十強”產業深觀察|新能源新材料塑造產業新優勢?
來源: 時間:2021-09-13
近日,我國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發布,山東東岳集團成為唯一進入京津冀、上海、廣東三個城市群的合作企業。這是山東搶抓氫能高質量發展的黃金窗口期,精心謀劃、布局長遠,持續發力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一個縮影。
新能源新材料是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其創新發展深刻影響著諸多相關產業。
山東發揮工業大省、制造業大省傳統產業體量大、基礎好、產業集群豐富的基礎優勢,奮力攻堅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高峰,碳纖維、特種尼龍、特高壓絕緣材料、先進陶瓷等一批難題獲得突破,核電示范工程、海上風電、光風儲一體化等新能源項目落地開花。新技術化身新動能,厚積成勢,釋放出發展的活力,也衍生著更多的發展動能。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新材料產業處處長、新材料專班辦公室主任魏斌介紹,近年來,山東全面實施重點產業鏈“鏈長制”,持續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特色集群培育、重點項目策劃、高端平臺建設、尖端人才引進等工作,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創新引領勢頭強勁。今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實現營業收入6881.3億元,同比增長48.5%,高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近20個百分點,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正塑造山東新的經濟增長極。
世界四代核電首堆正式“帶核運行”——
創新創造邁向行業高端
8月21日,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華能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首批核燃料成功裝入1號反應堆,標志著世界四代核電首堆正式進入“帶核運行”狀態,為今年并網發電奠定堅實基礎。
“高溫氣冷堆核電機組具備固有安全性,在突發斷電時,自然散熱就能導出堆芯余熱,避免堆芯融化,無需采取其他應急措施,屬于‘買不來、要不來、討不來’的關鍵核心技術,是示范項目最重要創新成果之一。”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示范項目負責人介紹。
新材料是先進制造業的基礎和保障,同樣也是高新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做漁具起家的碳纖維生產企業光威集團,早在2002年就遇到了“生與死”考驗。碳纖維是由碳元素組成的一種高性能合成纖維,被譽為材料界的“黑色黃金”。“由于技術含量高和在高端工業領域的戰略意義,國外長期對我國實行嚴格的產品、技術、裝備‘三封鎖’。”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文義介紹。憑著一股韌勁,光威終于越過了這座高山,實現了碳纖維工程化,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改變了世界碳纖維產業格局,使我國成為世界少數掌握碳纖維產業化技術的國家。
東岳集團深耕全氟質子交換膜領域近二十年,連續實現氯堿離子膜、燃料電池質子膜領域關鍵技術創新,具備了“兩張膜”生產的自主研發產業化技術,是國內首個突破兩大關鍵領域瓶頸的企業。今年上半年氯堿離子膜實現對多家客戶的充足供應,燃料電池質子膜已經與50家氫燃料電池汽車及其配套企業簽訂合作意向。
“歷經十余年自主攻關創新,東岳徹底實現了量產技術突破,具備全部自主知識產權和最完備的全國產化產業基礎,成為國內唯一量產質子交換膜達到全球先進水平的企業。”含氟功能膜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東岳集團首席科學家張永明說,“我們正籌建第二條質子膜生產線,盡快建成全球最大的質子膜生產基地。”
新材料領域的創新,可以帶來產業格局變化。匯聚眾智形成系列性創新,釋放出的能量更是超乎想象。近年來,山東搭建起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向重點新材料企業推送了300多個高校研究成果,發布了50余項新材料重大關鍵技術“揭榜掛帥”項目;設立新舊動能轉換新材料基金11只,投資新材料項目110個,基金投資122.8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融資645.4億元。在平臺、資金、人才等全方位支持下,曾經制約新能源新材料發展的一項項“卡脖子”技術被突破,產業發展迎來新風口。
領軍企業爭做創新先鋒,中小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在加速提升,新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山東彩山鋁業有限公司用自主研發的鋁制仿古構件來替代木質古建構件,這種鋁制仿古構件具有防火、輕便、不褪色的特性,開辟了新的成長空間。彩山鋁業接連榮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山東省“瞪羚企業”、山東省制造業“單項冠軍”等榮譽。“把核心技術掌握在手中,這樣我們闖市場更有信心!”公司董事長陳強說。
9個“雁陣形”產業集群15個領軍企業——
鏈聚成群釋放產業新動能
8月9日,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關于開展2021年度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的通知》,將43個產業集群納入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棗莊鋰電創新型產業集群入選。
“我們擁有授權發明專利118項,發明專利獲英、法、德、美、韓、加拿大、澳大利亞7個國家授權,在國內同行業中處于前列,一多半的產品出口到歐美市場。”山東精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勇說,公司經過十幾年持續不斷的創新,產值增長了幾十倍。
當前,棗莊已經擁有重點鋰電企業12家,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根據鋰電產業發展的現狀,該市謀劃了“1+3”的布局:“一基地”,棗莊高新區布局鋰電產業龍頭企業聚集的棗莊鋰電產業基地;“三區”,滕州市、薛城區、臺兒莊區作為鋰電池配套產業區。今年上半年,棗莊市鋰電產業增加值增長39.5%,實現營業收入約10億元。
新興產業集群具有的高度技術性、高度互動性、互惠共生性、協同大于競爭等特點,能夠強力拉動新興產業發展。協同發展產業鏈和創新鏈,培育特色新興產業集群,將有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轉型。
近年來,山東突出新興產業的先導性、支柱性,提升產業集群持續創新發展能力和競爭力,新材料領域一批“雁陣形”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培育壯大,先后認定培育了煙臺新材料產業集群、淄博氟硅新材料產業集群、日照先進鋼鐵材料產業集群等9個“雁陣形”產業集群和山東國瓷、威海光威、濟南圣泉等15個集群領軍企業。其中,濱州高端鋁材、日照先進鋼鐵材料集群營業收入過千億元,煙臺先進結構材料、淄博新型功能材料集群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萬華化學、南山鋁業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加速成長為國際型企業。
與此同時,新能源業態不斷豐富,布局日趨完善。
8月28日凌晨1時28分,隨著海上升壓站上部組塊與導管架基礎嚴密接合,華能山東半島南4號海上風電升壓站順利完成吊裝。“當前山東已按下海上風電建設‘加速鍵’,即將實現海上風電‘零突破’。”山東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負責人介紹。
9月5日,三峽新能源山東分公司副總經理艾青向記者介紹,該公司投資的慶云儲能電站示范項目年底即可投用。“這個項目單次充電可儲存高達20萬千瓦時,將全面提升電網‘移峰填谷’調節能力,推動慶云實現‘24小時綠電供應’,創建山東首個縣級‘純綠色電網’。”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投運總裝機規模119兆瓦/238兆瓦時的19個電化學儲能項目,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建設全面鋪開、強力推進。
新能源不斷賦能,山東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成效顯著。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4903.9萬千瓦,同比增長35.4%,占電力總裝機的30.2%。山東將繼續聚焦“雙碳”目標任務,加快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力爭“十四五”期間,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9000萬千瓦左右,讓全省能源結構透出更多綠意、釋放更多新動能。
從熔噴料到口罩的一小步帶來發展一大步——
跨界整合融合衍生發展新機
對于新能源新材料企業來說,掌握核心技術才是關鍵,才有可能在細分領域做到“領頭羊”。而成為“領頭羊”之后,更進一步的發展往何處去?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規劃所所長劉德軍認為,新能源新材料有廣大的應用場景,企業通過加強研發達到技術領先之后,可以考慮在產業鏈上做文章,以提高技術利用率。
去年疫情期間,道恩集團的生產供應實現了從口罩布聚丙烯熔噴專用料到熔噴無紡布,再到口罩的產業鏈延伸。同時,成功破解熔噴布靜電容易衰減和不耐老化的難題,配合改良口罩生產工藝,最終順利研發出可重復利用口罩,成為抗擊疫情的重要力量。
之所以能快速轉型,主要得益于道恩在熔噴料生產方面的技術優勢。從熔噴料到口罩,道恩完成的這一小步“跨界”,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一大步發展。
“這次轉型更讓我們看到了延長產業鏈的可行性,從而布局更多下游產品。”道恩斯維特公司總經理慎張飛介紹,道恩集團總投資10億元,建設道恩斯維特(龍口)高端非織造生產基地,主要從事并列雙組份無紡布的研發、生產及銷售。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可形成無紡布10萬噸/年的生產規模,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利稅3.9億元。
9月4日,光威復材順利向客戶發送風電葉片碳梁20萬米。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光威復材從2014年開展風電葉片碳梁研發工作,2020年已形成7.18億元的銷售規模。
風電葉片長度超過40米時,碳纖維復材的應用,可提高葉片剛度,減輕葉片重量,提高葉片抗疲勞性能,并使風機的輸出功率更平滑均衡,提高風能利用效率。當前,隨著能源結構轉型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的推進,風電等新能源加快布局,光威憑借碳纖維,在這一發展大勢中再次占據了一席之地。
“新材料企業需要有坐觀全局的發展眼光。”光威復材董事長盧釗鈞認為,企業要勇于“跳出院墻”,這一過程雖短期內承受陣痛,但長期看卻會換來豐厚回報。
在光威的產業鏈條中,精密機械就屬于盧釗鈞提到的“跳出院墻”板塊。裝備是“卡脖子”的重要環節之一,做裝備投資大、利潤低、研發周期長,但盧釗鈞認為,要長期培植一個產業,增加國際話語權,必須要有自己生產設備的能力。光威的這一板塊跳出了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制品這一產業框架,開發研制了纖維纏繞設備、鋪絲鋪帶設備等導管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和制造設備,為攻關一系列“卡脖子”產品奠定了基礎。
除了上下游產品的延伸,新能源新材料與其他諸多行業的跨界融合正成為趨勢,成為推進各個行業邁向高端的內生動力。水發能源集團日前正式進軍5G基站分布式能源領域,董事長兼總經理鄭清濤表示:“在5G基站上搭建分布式能源,降低5G基站運維成本的同時,也可以開辟5G基站分布式能源這種新的業態。”
聚焦碳纖維、特種尼龍、特高壓絕緣材料、先進陶瓷等8個重點產業鏈,山東深度解剖梳理,精準繪制產業鏈圖譜,形成了科研院所清單、專家智庫人才需求清單等系列清單,編制了產業鏈優化提升方案。同時瞄準產業發展布局空白、鏈條斷點和薄弱環節,牢牢把項目建設抓在手里。2021年上半年,122個省級新材料重點項目開工106個,開工率達88.33%;實現投資額228億元,計劃完成率達75.60%;10個支撐性項目開工8個,實現投資額49億元,計劃完成率達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