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德國工業4.0(二)
來源: 時間:2021-03-15
淺談德國工業4.0(二)
我省企業與德國企業間存在的差距
我省企業與德國企業相比存在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塑造品牌、維護品牌的意識不強。當前大多數商品都供大于求,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加大品牌的塑造和維護。首先抓好產品質量,沒有好的品質,品牌就不會長久。當前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成熟,進入了質量型和差異化競爭階段,有了高端的品質、高端的服務,才會有馳名品牌,才能在行業競爭中取勝。
二是對科技創新重視不夠。不少企業沒有人力、財力進行科技研發,有能力的企業也往往重視不夠,由于沒有核心技術,產品無法適應市場需求,很多企業都被市場淘汰掉或被其他企業兼并。
三是現代企業制度和標準化體系不健全。不少企業仍然靠一次創業者、管理者的權威去管理,有的連基本的制度化管理都沒做到,更談不上現代企業管理。標準化體系缺乏或是不完善、不規模,有的即使有標準生產體系,也往往束之高閣,未能認真執行,更談不上發揮作用。必須從制度化、標準化管理抓起,引入現代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才能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為今后大發展打好基礎。
四是質量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與國外先進的企業相比,我們的質量管理水平仍不盡人意,有的企業差距還較大。其一,管理層缺乏質量理念的支撐。大部分企業質量管理的出發點不是基于顧客滿意,缺乏以顧客滿意為目的、以持續改進為手段的現代質量管理理念。其二,由于企業管理層缺乏質量管理理念,企業難以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管理層對質量工作的推動力度不夠。質量目標、指標及考核方式不健全甚至不合理,在產量與質量發生矛盾時,往往重產量而輕質量,不能處理好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關系。其三,重形式,輕效果。不顧實際需要,照搬質量認證體系的要求,一旦獲得了認證,便以為企業的質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缺乏對顧客滿意的要求,缺乏對連續改進的要求等。其四,缺乏質量管理方法的指導。盡管有些企業領導有強烈的質量改進意識,但由于缺乏方法上的指導,因而使質量改進工作具有盲目性。
為推進工業4.0計劃的落實,德國資訊技術和通訊新媒體協會(BITKOM)、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以及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ZVEI)等三大協會共同建立了跨界研究小組“工業4.0平臺”,以協調所有參與工業4.0戰略計劃的資源。這也是德國推進工業4.0的組織保障。同時,為了執行工業 4.0 戰略,德國采用了“領先的供應商戰略”與“領先的市場戰略”的雙重戰略來釋放市場潛力,并藉此成為工業4.0產品的全球領先的開發商、生產商。
德國的工業4.0戰略,可以說是對于先進制造業發展方向和升級路徑的決策,目標明確、戰略務實、發展路徑清晰,與我國提出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中的兩化深度融合的提法異曲同工。但是,當前在國家層面和我省層面,對于“智能制造”戰略設計、組織保障、推進路線等方面的認知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也還沒有提升到爭奪全球新一輪技術與產業革命的話語權的高度來制定戰略目標與執行路線。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向德國學習,立足于充分發揮我省制造業的現有優勢,在深刻認識新一輪技術與產業革命的規律與特性的基礎上,推進我省新一輪技術與產業革命的頂層戰略規劃,突出我們在新技術與產業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