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進出口連創新高 青島開放高地全面隆起
來源: 時間:2020-12-18
開放引領青島高質量發展
國際貿易
□預計2020年全市進出口6200億元、增長5%左右,比“十二五”末凈增184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8%左右
□青島西海岸新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獲得海關總署批復
雙向投資
□2017年以來,各區市、各部門累計走訪世界500強1303次,國內500強1264次,促成新增簽約項目1545個
□日韓德以和上合五大“國際客廳”已有120余家對象國官方機構和商協會入駐和合作
□預計全市“十三五”期間對外投資累計280億美元,超額完成150億美元的規劃目標
功能區建設
□已建成上合示范區多式聯運中心,開行國際國內班列17條;建成3萬平方米青島·上合國家客廳,累計簽約落戶67個境內外項目、總投資1500億元
□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承擔的106項試點任務已實施98項,總結形成68項制度創新成果
國際化城市建設
□在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的《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青島由2019年的110位上升至105位,是自2015年首次被納入榜單以來進位幅度最大的一次提升
開放是青島最靚麗的底色,“十三五”期間,以開放型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青島取得的成績備受矚目。
12月17日上午,記者從青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青島深度融入國家開放戰略,積極構建全方位、寬領域、高層次的深度融合開放新格局,各項涉外經濟指標在全省處于優勢領先地位,已全部完成或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
國際貿易方面,青島外貿進出口連續四年創歷史新高;招商引資方面,青島實際使用外資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平臺引領方面,上合示范區與自貿青島片區建設連片成勢、漸成峰巒……
這五年,站在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最前沿的青島,開放的高地全面隆起。
新動能撬動國際貿易穩增長
靠港而生、因貿而興,青島發展現代國際貿易優勢得天獨厚。“十三五”期間,青島發起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攻勢,著力打造大貿易、全鏈條的外貿發展生態鏈條,推動全市外貿穩增提質。
持續優化的貿易結構不斷推動青島國際貿易穩增長。今年1-11月,民營企業進出口3711.3億元、增長17.5%,占比64.9%,較“十二五”末提高15.9個百分點。一般貿易實現進出口增長18.9%,占全市比重68.9%,較“十二五”末提高7.8個百分點。
“十三五”期間,青島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超2萬家,較“十二五”末增加近5000家,與225個國家(地區)有貿易往來,對東盟、歐盟(不含英國)、美國前三大貿易伙伴進出口分別增長25.7%、9.9%和9.2%,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17%。
跨境電商成為拉動青島外貿增長的新動能。尤其是面對疫情沖擊,青島以國家級跨境電商綜試區為主陣地,轉危為機。1-11月全市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增長395.3%,其中,跨境直購出口增長290.2%,網購保稅進口增長430.9%。
“十三五”期間,青島跨境電商進出口年均增長50.05%,開展跨境電商及相關各類業務的市場主體數量增加到6000余家,唯品會、考拉海購、京東等大型進口平臺和東北亞跨境電商中心倉、中日韓消費專區電商體驗中心相繼在青建成運營,公共海外倉獲評“山東省外貿新業態跨境電商公共海外倉”,數量占全省43%。
服務貿易同樣為青島國際貿易穩增長立下“汗馬功勞”。在最新一輪商務部示范城市綜合評價中,青島居全國31個示范城市第6位,穩居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先進行列。預計2020年全市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43億美元左右,較“十二五”末增長77%左右,累計登記注冊服務外包企業1600余家。
“十三五”期間,鼎韜、浪潮等服務外包頭部企業相繼落戶青島,帶動本地傳統服務外包要素資源融合創新發展。青島培育建設服務外包公共服務平臺6家,發揮對日信息技術外包特色,建設中日軟件服務產業促進中心平臺,有效推動服務外包產教融合、業態集聚、人才供給、訂單眾包一體化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青島還獲批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成為國家級“試驗田”。為此,青島著手編制《實施方案》,確保國家“規定動作”全落地、我市“自選動作”有實招、特色“加分動作”出亮點。
招商引資“強磁場”效應凸顯
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利好疊加下,青島成為客商投資興業“強磁場”。“十三五”期間,青島全面發起“雙招雙引”攻勢,推進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招商,“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深入人心。
強化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青島高質量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明確了市場化引主體、平臺化聚資源、產業鏈定方向、頂格化推項目、創新方式招項目、重點園區招項目、開放平臺招項目、“國際客廳”促合作等招商引資路徑,成效顯著。
“十三五”期間,青島利用外資穩居十五個副省級城市第一梯隊,預計2020年完成利用外資59億美元,五年間累計新批外商投資項目4100個,實際使用外資323億美元,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300億美元的目標,年均實際使用外資總量占全國4%左右。引進內資年均保持兩位數增長,預計引進總投資過億元內資項目2950個,引進內資8100億元。
預計全市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90億美元、占比59%左右,青島利用外資結構持續優化。
“十三五”期間,通過深化與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合作,世界500強企業在青投資設立87個外資項目,一汽大眾發動機、空客直升機、益海嘉里食品工業園、青島能源華潤燃氣、意才財富管理等項目相繼落戶,涉及飛機制造,整車制造、軌道交通、清潔能源、金融、商業等領域。
青島還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拓展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能力。
“十三五”期間,青島企業境外上市募集資金超過20億美元。
平臺引領示范效應不斷增強
青島積極融入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國家大開放格局。“十三五”期間,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區被納入國家開放戰略,青島各類對外開放平臺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在全國、全省的引領示范效應持續增強。
建設上合示范區,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
“十三五”期間,國務院批復青島建設上合示范區,政策創新不斷強化。其中,司法部支持上合示范區建設“全國首批上合組織法律服務委員會交流合作基地”,科技部支持青島與上合組織國家開展技術轉移合作,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青島試點10項外匯政策,青島海關出臺17條支持上合示范區建設的政策措施,省政府在全國首創“負面清單制”向上合示范區授權,青島相關部門也出臺了一批支持上合示范區發展的鼓勵政策。
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掛牌運行,持續深化功能區改革。
“十三五”期間,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重點發展現代海洋、國際貿易、航運物流、現代金融、先進制造“五大產業”,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助力將青島打造成為我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
青島創新國際經濟合作平臺,擴大對外經濟合作“朋友圈”。
“十三五”期間,青島充分發揮在對外開放和國際經濟合作上的優勢,先后承辦中美投資協定談判、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韓經貿聯委會、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等,建成運營日韓德以和上合五大“國際客廳”,建設中英創新產業園、中以創新園、中德生態園和三個國際招商產業園,已與韓國、日本、美國、德國等61個國家(地區)、114個城市(省州、機構)建立經濟合作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