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一帶一路”成全球經濟新引擎
來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時間:2020-06-10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了影響全球的“黑天鵝”事件,各國經濟因此接連停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背后,出現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專家學者都紛紛表示,這次疫情為數字經濟踩下了“油門”。當前,中國正大力推進數字“一帶一路”的建設,為疫后世界經濟復蘇提供了經驗和思路。
為什么是數字經濟?
疫情雖對傳統企業生產和線下消費產生沖擊,但網上購物、在線教育、在線問診、在線娛樂、遠程辦公、遠程授課等一系列線上需求呈井噴式增長,可以說數字經濟不僅大大減少疫情傳播的可能,更為我國經濟復蘇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除了能夠減少人群接觸的可能,從而降低疾病傳播風險之外,數字經濟還有其獨特的優勢,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數字經濟的特點之一是非競爭性,即數字平臺和信息技術是非競爭的,大家可以共享,規模越大,邊際成本就越低。數字經濟的特點之二是快捷性,大數據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供給效率。
隨著全球疫情防控趨向長期化,各國人民也逐漸意識到數字經濟有其獨到的便捷性,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公認的啟動經濟復蘇的必選項之一。
中國做了什么?
在過去的數月中,中國帶頭共享防疫信息并積極提供技術支持,在互聯網科技的幫助下,讓全球抗疫合作從“遠在天邊”變為了“近在眼前”,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宅經濟”和“云上班”提供了有力支撐。
通過遠程會議和線上交流的方式,深圳與波蘭波茲南、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俄羅斯喀山等城市共享抗疫經驗,深圳巴士集團與聯合國援助處和環境規劃處以及比利時、智利等國的海外同行分享公共交通和城市運行方案。騰訊公司也在今年為聯合國成立75周年提供全面技術方案,在線舉辦數千場會議活動。
除了合作抗疫以外,中國早在2016年便與相關國家在“一帶一路”合作中推動“絲路電商”建設。隨著中國不斷加強政策協調和經驗分享,“絲路電商”伙伴國朋友圈越來越大,截至2019年年底已擴大到22國。當疫情襲來時,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眾多企業迅速轉換思路,將更多精力轉移至線上,充分發揮跨境電商優勢,部分應對了疫情給跨境貿易投資帶來的挑戰,既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多新增長點,也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更多新動力源。
可以說,中國近年實施的網絡強國和國家大數據戰略,讓其在數字經濟的諸多領域領先全球。中國也在疫情期間積極分享所取得的經驗與成果,不斷推動全球數字化治理,讓更多國家能夠彌合數字鴻溝、享受數字紅利。
抓緊數字“一帶一路”的機遇
在全球抗疫的大環境下推進共建數字“一帶一路”,不僅能為國際社會防控疫情提供及時有效的經驗分享和技術保障,也能挖掘國際社會和有關國家的數字經濟發展潛力,為傳統經濟轉型和全球經濟發展增添動能,帶來新的機遇。
中國與東盟從去年就在數字經濟領域展開合作,今年也是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雙方簽署的《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和《中國-東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議領導人聲明》標志著中國與東盟將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安全、智慧城市等領域正開展廣泛的創新合作,為本地區實現全面互聯互通增添新動力。
當前在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一帶一路”國家)尚有20億人沒有銀行賬戶,有貸款需求的人中僅有21%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銀聯商務、螞蟻金服等跨境數字支付企業將金融科技和數字經濟相結合,推廣云閃付等便利的移動支付手段,及時幫助“一帶一路”沿線眾多小微用戶和小微商家,緩解了疫情期間金融方面的“燃眉之急”。
除此以外,數字經濟依賴的通訊設施的建設也成為了一個重要機遇。5G的普及有助于“一帶一路”國家的國際物流實現實時跟蹤和數據交換,也會促進數字化企業在數字協同平臺層面的溝通和創新。包括烏拉圭、阿聯酋在內的眾多“一帶一路”合作國家紛紛看好中國的5G技術,對華為等中國企業表示歡迎,希望以此為契機,促進各行業加強技術創新。